跳到内容

建议学习时数:约125分钟

教育局于2003/04 学年推行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架构),以协助学校实施校本管理。此架构强调以自我评估(自评)为促进学校持续完善的核心,辅以视学(包括校外评核和重点视学),推动学校有系统地藉「策划─推行─评估」的自评循环,促进自我完善。建基于现时学校自评的经验,以及参考「现阶段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的推行对促进香港学校发展的效能研究」的建议,教育局在2022/23 学年公布推行优化架构,以强化校本管理。

(1) 简报

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简介会

[82页]

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简介会

思考问题

1. 「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和「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有何分别?

请参考「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简介会」简报第15 – 16页。

2. 学校的自评工作为何要聚焦七个学习宗旨?

请参考简报第21 – 26页。

课程发展议会根据香港教育目标和整体学校课程发展目标,制订了中小学教育的七个学习宗旨,订定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具备的素质。学校工作,包括在香港学校表现指标「管理与组织」、「学与教」和「校风及学生支援」范畴的工作,均为培育学生七个学习宗旨相关素质,即是学生「态度和行为」和「参与和成就」两方面的表现。故此,学校在进行「策划─推行─评估」自评循环时以七个学习宗旨为反思点,便能综合运用香港学校表现指标和自评资料及数据,从整体角度评估学校做得有多好,从而加强推动学校在培育学生七个学习宗旨相关素质的工作,例如学校普遍须加强的「国民身份认同」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两方面的工作,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和终身学习。

3. 学校表现评量有何修订,以配合「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的学校自评工作?

请参考「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简介会」简报第56 – 63页。

学校表现评量是一套建基于香港学校表现指标架构的基要学校自评资料。在「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下,更新的学校表现评量架构不变,继续按学校表现指标的四个范畴划分。

配合教育发展趋势和促进学校提升自评效能,以便学校更聚焦七个学习宗旨进行自评,学校表现评量新增相关的项目和子项目,让学校更能通过学校表现评量,结合学校其他的数据和资料,加以整合、阐释和使用以进行自评。

建议跟进活动

校管会主席及校管会成员可于校管会会议前,细读教育局通告第 15/2022 号「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6页],并在会议中预留20-30分钟,讨论学校可如何实施新增的表现评量项目。


返回
页首